评论丨示范区“金字招牌”是推动社会发展源动力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中山市被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也是广东省唯一入选城市。这块沉甸甸的文化“金字招牌”背后,是中山市委市政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不懈追求,蕴含着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的源动力。

中山是一座文化之城,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文化建设。自2018年4月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资格以来,中山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具体内容包括,一是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文化惠民效果;二是正确处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推动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工作格局;三是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升了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四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我市有几组数据十分亮眼:270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镇街图书馆全部完成技术升级改造,建设各类自助图书馆93家,平均每3.6万人拥有一座自助图书场馆,在湾区城市及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连续3年获评全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截至2020年底,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2500平方米,全市图书馆图书总藏量(册)达499.4638万册;全市共有16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1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中山通过公共文化与各行各业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现多元化、社会化,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一连串的数字充分体现了中山公共文化建设的公益属性,体现了中山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不断改善民生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非常注重创新。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要有创新精神。中山在全省率先设立云课堂、云剧场、云展演、云阅读等活动;打造“中山文旅云”平台、文旅场馆智慧导览系统等立体式服务平台;开展“播种文化 振兴乡村”等活动;设立“图书馆之友”和“文化馆之友”,“云上文化馆”和智能图书馆实现镇街全覆盖;开展文化帮扶,探索出“文化+扶志”“扶贫+扶文”等扶贫新路径。中山文化建设已形成了自己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创新,展现了文化的生命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精品意识”。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工作报告提出,中山要打造湾区人文地标城市,高品位文化引领型城市。高品位文化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位文化引领型城市建设离不开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中山积极响应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依托孙中山文化资源,打造“品读湾区”“9+2城市阅读之旅”等文化品牌、探索“中医药+文化+旅游”“红木雕刻文化+旅游”“稻田+书房+旅游”等文旅融合新路,充分展现了独特的中山文化魅力。

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山将进一步擦亮“文化中山”品牌,增添城市幸福感。


本次活动解释权归中山书展筹委会所有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05077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