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呐,最重要的就是开心;最开心的事呐,莫过于吃吃喝喝。食色性也,中国人对吃的重视,是贯穿在骨子里的,也是流转在笔尖纸上的。
有人痴迷于研究宫廷饮食、有人醉心于复刻《红楼梦》里的美食、有人走街串巷寻觅市井美味、有人研究食物的历史和起源......当口腹之欲和文字合二为一,味蕾和文学的碰撞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
《雅舍谈吃》作者:梁实秋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无数谈吃的文章。
梁实秋先生谈的吃更多是一种文人对生活的感情和体悟。翻翻目录就可以看出,他写的家常菜多见,写火腿、醋溜鱼、烤羊肉、酱菜、汤包、炸丸子、咖喱鸡,也写茄子、豆腐、腊肉、栗子、八宝饭,连麦当劳也可以写一写,目录本身就像一份内容丰富的家常菜单,读着非常可亲。
谈及吃,大师跟普通人一样,都是本色与真情的流露。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
“即使是剩饺子,在油锅里炸的焦黄,也好吃。”
简中自有真味。在饮食中可以品读出历史文化、世事沧桑和人生况味。
●●●
《京味儿》
作者:崔岱远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京味儿》是崔岱远老师写的一本关于北京小吃的随笔。虽说全部写的是老北京的吃,但在字里行间却流露着作者身为老北京人对老北京文化的热爱。
民以食为天,吃即为我们每个家庭的日常,一家人围桌而坐,其乐融融。此时哪怕只是一碗炸酱面,承载的也是家的味道,醇厚而美好。在快节奏的今天,有时回家吃饭也是一件奢侈的事了。吃,反映的是一种性情,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有情味的饭桌咸菜白粥也是人间美味。记得小时候读过一首咏咸菜的诗,可惜具体内容忘了,只记得诗的大意是家庭和睦、心情愉悦,咸菜嚼在嘴里的声音都像是动听的音乐。
宋朝人苏东坡是诗人、是文学家也是美食家,他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最普通的食材到他手中都能变成美味。在苏东坡的世界里,吃,已不仅仅是裹腹,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的艺术。
●●●
《肚子饿万岁》
作者: [日]高木直子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全世界最暖心的治愈绘本天后高木直子作品。美食永远带着温度,是可以吃下去的爱!本书围绕着“肚子饿了*想吃的美食”这一话题展开,讲述了高木直子自己和身边的亲友关于美食的种种趣事。原来,高木直子从孩童时就是男同学眼中的“吃货”,为了吃一枚新鲜的鸡蛋,不辞辛苦地守在母鸡身边,等着它下蛋,超级爆笑!一个人生活后,为了做好吃的,千方百计试验菜谱。
和朋友一起去听音乐会,因为贪吃章鱼小丸子差点迟到!爱吃纳豆的老爸到了东京,依然专门去吃特制纳豆,又固执又萌得可爱!老妈则是经常跟风买东西,流行柠檬汁时不仅买一大堆,而且做什么菜都豪放地往里倒。
通过本书,每个人都可以回忆起自己曾经或者现在依然热爱的美食,回忆起许多值得留在心里的往事,回忆起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的人。
●●●
《随园食单》
作者: 【清】袁枚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共十四单,外加一序。
详细记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百多种南北菜肴、饭点和名茶美酒。举凡菜点的选料、加工、切配、烹调及对菜点的色、香、味、形、器、序都做了精辟的论述。各个环节,皆顺物之性,循物之理,自然为本,引之导之,调之剂之,合于口味。
《随园食单》是清代文人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被海内外食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食经”,其价值却不仅是食学的,思想哲学和语言文学价值同样是不可低估的。袁枚用文才笔墨,将吃喝之俗事写出了别样的气息,让一蔬一饭的哲学打破时间的限制,触动我们的味觉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