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像一个挎着鱼篓的赶海人,不经意地拾捡着那些闪光的贝壳珍珠,而这些贝壳珍珠恰好串起了崖口村辉煌的过去和今天。”8月28日上午,由中山市文联指导,中山作协主办的“好书共读”读书会在星求索书苑举行。中山日报原总编辑、中山市作协名誉主席郑万里的评述,拉开了读书会的序幕。
“好书共读”读书会现场。
程明盛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首届十佳记者,中山日报社副总编辑,他曾于2015年出版纪实文学作品《大国空村》并荣获首届广东省“有为杯”报告文学奖。作者从1996年首次走进崖口开始,长期关注崖口,深入村庄每一个角落,与崖口人广泛交流,深度挖掘崖口文明背后的精神基因,从而创作了《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一书,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呈现一个村庄的文明切片,提供一个乡村善治样本,试图为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崖口智慧。
读书会上,《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作者程明盛进行分享。
与会人员现场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香山文化研究会理事、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梁文生在读书会上表示:“有人说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新闻叙事性是《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的一大特色,然而又超越了新闻的时效性,书中内容所述时间从民国算至2021年,具有历史沉淀的厚重。书中叙事是以人物访谈或介绍为纬线,以功能板块为经线,加上崖口作为其中的连结点,从多个层面像人类学家一样挖掘出了崖口背后的精神基因”。
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曾欢玲表示,读完《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后,在细琐的日常叙写中,崖口意象已经从现在,延伸到过去、未来。“崖口,也从平面变得立体,我对崖口人的脸谱也更有辨识力。”“报告文学与新闻作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思辨性。因为新闻作品已经承担了及时性的功能了,报告文学则需要沉淀,需要思考,它的重点并不仅仅在于记录事件本身,而应在事件的深处以及之外,由事件引发开来的思辨性。而力量感,则关涉乡土中人的情感、精神等隐秘的一面,需要立足于人这个核心,以触摸历史变动中的心灵。在《走自己的路》这一节中,我感受到了作者为崖口鸣不平的情感,崖口的经济体制到底是落后还是先进的样本?通过对专家论辩观点的梳理,成功激起读者对崖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是其思辨性;谭锦鹍书记说‘没了稻田的崖口还是崖口吗?’,书中一张张崖口面孔为更美好的生活不懈创新,执着追求,都让读者感受到不容置疑的力量感。最后的《魂归崖口》为崖口书写作结,力道千钧,余韵悠长。”
中山市文联主席陈江梅表示,《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写的是作为中国近代史、近代文化的摇篮、南海之滨中山的崖口村,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水土丰腴、人杰地灵,改革开放更让这个福地成为了创造奇迹的先行地。同时,崖口村更是在全国范围乡村振兴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功典范。《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重点从人、事、物这三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切入,纵横结合,穿越时空,给我们展示了崖口村几百年历史的人文镜像。“北方的作家写乡村、写乡土社会,它的影响是全国性的,比如《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人世间》等等,南方的作家写乡村影响力往往还停留在岭南,这是什么原因?我认为一本好书除了有好的作者,还需要有好的推广,接下来文联也将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为文艺家创作营造良好氛围,推广反映中山本土风物的好作品,让大家通过这些作品了解一方水土的文化风貌。”